今年的冬天似乎沒有以往的寒冷,而這樣暖冬的2018年也即將來到尾聲了,Chord & Major向來以跳脫傳統聖誕形象來打造彩蛋計劃,今年聖誕節彩蛋計劃使用粉紅色與湖綠色為主調,並以「華爾滋音樂」為主題,打造出春意盎然的聖誕氛圍。說到華爾滋,腦海中的形象就會浮出穿著華麗禮裝的男女們在宮庭內翩然起舞的形象,但你知道華爾滋早期其實是被視為不入流的音樂嗎?
一小節「咚洽洽、咚洽洽」的節奏,有著三拍子節奏是華爾滋音樂最醒目的特色。華爾滋(waltz)又叫做「圓舞曲」,做為十八世紀時歐洲的社交舞,保持著原有樣貌流傳至今的一種舞蹈與音樂。
其實早期的舞曲很多為三拍子類型的音樂,在圓舞曲成為社交舞主流之前,同樣由三拍節奏構成、由法國誕生、路易十四大力推廣的「小步舞(minuet)」是巴洛克音樂時代的社交舞大宗,是一種講究禮儀、氣質優雅的舞曲,也有不少音樂家以小步舞為基礎創作出知名的小步舞曲,包括巴洛克時期的海頓、古典時期的莫札特以及浪漫前期的貝多芬等,可以看出來小步舞曲在歐洲上流世界裡的地位。
但小步舞充滿優雅的特色,卻也變成他矯揉造作的缺點;有別於小步舞曲輕快小巧,這時由民間流行起同樣子以三拍節奏為底、另一種磊落大方的「圓舞」,這種圓舞顧名思義有著不少滑步與相互繞圈的形象而得名,其大方奔放的舞步開始虜獲不少人心。
最早的華爾滋是一種民間部落的舞蹈音樂,約十七世紀,在德國、奧地利與瑞士一帶鄉村的休閒活動「連德勒舞(Ländler)」,在鄉間農忙之餘,一群人就一起隨著三拍子的民俗舞曲踏著輕盈的步伐跳步,而這種三拍子舞曲,原本就是波西米亞一帶的民俗音樂類型,有著臉部貼近且雙人擁抱的特色也保留成為後來華爾滋的樣貌。
十八世紀時這種舞蹈與音樂逐漸傳進城市,一開始在平民的舞廳裡流行著,但在當代眼光中,這種男女舞者過度接觸的奔放舞步,一開始是被視為是不檢點、傷害善良風俗的不入流舞蹈。不過隨著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思想啟蒙,華爾滋更為自由奔放的「平民化」格調,終究以新時代之姿取代了舊時代矯情的宮廷舞蹈,成為十八世紀後半的主流舞蹈,而當時的舞廳更是體現貴族與平民都可自由進出的無階級樂園。
從1800年到1848年歐洲各國中產階段的革命爆發前,這時期可說是華爾滋快速成長並興盛的年代,在這期間廣受中產階級喜愛而快速發展,這個時刻也是圓舞曲先鋒的「約瑟夫·蘭納」與「老約翰·史特勞斯」兩人最活躍的時期。1820年進入音樂進入了注重個人情感展現的浪漫時期,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史特勞斯」在圓舞曲作品的藝術成就也超越父親輩們,他把原本鄉間的民俗舞曲,提升為宮廷與貴族趨之若鶩的娛樂形式,獲得了「圓舞曲之王」的歷史美譽,各個音樂家們也順應著圓舞曲的風潮,如蕭邦、普契尼、布拉姆斯等都有經典的圓舞曲創作。
雖然華爾滋是一種保留了原始面貌的舞蹈音樂,但隨著時代的推進也有做出不少改良版本,身為一種社交舞蹈與音樂,他快速的從歐洲擴散傳入了美國,主要於當時歐洲主要出入美國的港口波士頓一帶風行,因此華爾滋在當時在美國也稱為「波士頓舞」。後來又從波士頓逆向帶回英國,在二十世紀的英國,又發展出與原本快華爾滋不同的慢版華爾滋。
今日我們可以將華爾滋分為快與慢兩種類型,在歐陸廣為流行的華爾滋,尤以奧地利維也納最為風行,據聞當時維也納有1/3甚至將近一半的人口都處於華爾滋狂熱中,一般稱之為「維也納華爾滋(Viennese Waltz)」,也是屬於快華爾滋的類型,這一類華爾滋的舞風,承襲十七世紀問世以來、歷經數百年仍保有原本的樣貌。
另一種慢華爾滋,則是在一戰過後才由英國開始流傳,又稱為「英式華爾滋」。配合著慢版三拍優雅多情的音樂,保持閉式、帶有著浪漫動人的舞姿更是英國華爾滋的受歡迎之處,而不同於快華爾滋的社交性格,英式華爾滋帶起了近代新節奏的新舞步華爾滋,同時也變成競技舞蹈的基準,現在的國際標準舞,快慢華爾滋都占有蠻大的比重,其中慢華爾滋更是展現個人舞力的重要項目。